時間:2013-09-02 來源:河北省法學會 責任編輯:
按照年度工作安排,8月6-7日河北省法學會以“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為主題,在張家口市召開了第四屆河北法治論壇。省委政法委副書記崔紅星出席開幕式并講話,張家口市委政法委領導出席開幕式并致辭,省法學會副會長田滄生主持了開幕式和閉幕式。來自省內法學界和法律界的近70余名代表參加了論壇。論壇共收到論文71篇,內容涉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理念、制度支撐、訴訟機制、立法建議等諸多方面。河北大學政法學院院長孟慶瑜教授作了會議綜述。
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重點就生態文明建設的法治保障及相關制度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突顯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了交流。
一是就生態文明建設法治保障及相關制度建設進行了探討。建設生態文明,關鍵是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協調處理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并以法治保障生態文明建設順利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保障生態權,堅持個人責任與社會責任共擔,事先預防與事后救濟并重,誰受益誰補償、誰破壞誰保護,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齊驅,多管齊下、保障多元的理念,構建完備的預防機制和救濟機制。政府應積極作為,一方面應大力扶持發展生態化技術等創新,另一方面應建立健全預防利益沖突的相關制度,規范環境違法行為處罰裁量權。
專家學者以我國《物權法》第136條規定為依據,針對土地空間范圍的界定、空間建設用地使用權的設定條件、登記、相鄰權等,建立土地空間權權屬、取得、出讓、登記等制度。對土地整理忽視生態效益的現實問題,提出建立土地整理產業化、土地生態環境系統評價規程等制度。
針對水資源管理制度,專家學者指出,必須建立最嚴格的水環境法律制度,建立水權制度,通過水權交易市場實現水資源的有償使用和優化配置。應完善水資源聯合執法機制、建立專家陪審咨詢制度、克服水資源案件行政司法取證矛盾、完善水權轉換制度和確立水污染強制保險制度等。
針對我省農村環境保護形勢,專家學者提出要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完善法律保障體系,加大農村污染防治資金投入,建立垃圾集中處理系統,保障新農村建設目標順利實現。
二是就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突顯的法學熱難點問題提出了建議。專家學者指出,在環境資源犯罪的刑事立法方面,應從“人類中心主義”轉向“生態中心主義”;實行“強化預防”與“從嚴打擊”并重的刑事政策;強化對地方政府和環保部門領導的環境追責機制,遏制政績沖動和權力尋租;應立法確認公民環境權,強化公眾參與制度,形成資源環境成本內部化機制,避免排污者將污染成本轉嫁給社會的環境犯罪防控理念。針對環境資源犯罪的刑法設置問題,提出專章規定破壞環境資源保護罪和增設“故意污染水資源罪”的主張。將《刑法修正案(八)》 “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修改為“污染環境罪”,將污染環境罪設置為危險犯而不是結果犯,明確污染環境罪的追訴標準、準確界定其他有害物質的法律內涵,建立和完善環境損害評估標準和機構等刑事立法。在《刑法》中設置危害生態安全罪專章,增設有關罪名和沒收財產刑等,以完善刑事立法的建議。針對我國環境污染的現實情勢,在全面評析現行環境資源立法基礎上,提出制定《生態安全法》。
針對環境公益訴訟,專家學者指出,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環境糾紛的訴訟解決機制。新修訂的《民事訴訟法》第55條針對環境公益訴訟在司法運行中仍存在訴訟主體不明、受案范圍狹窄、配套細則缺乏、必要限制缺位等突出問題,完善新《民事訴訟法》,建立和細化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配套細則的整體考慮。基于我國環境公益訴訟的現實實踐,提出放寬訴訟期限、擴大訴訟主體的范圍、明確受案范圍及管轄、堅持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增設懲罰性賠償機制與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