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5-03-21 來源:民主與法制時報 責任編輯:陳聰
以高水平法學研究護航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陽春三月,走進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感受到撲面而來的盎然春意。海門東臨黃海,南倚長江,素有“江海門戶”之稱。近年來,南通市海門區法學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建設便民惠民利民主陣地,扎實推進法學會基層服務站點建設和法學咨詢專家工作,在全區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上積極貢獻法學智慧和力量。
夯實“陣地”建設,服務法治實踐
“同志,我有事情要咨詢!這個事情讓我感到很煩,只有來找你們。”“不急,您慢慢說。”在海門區社會治理服務中心,法學咨詢專家周旋和來訪的蔡先生耐心交流,并時不時記錄在工作本中。釋疑解惑后,蔡先生向周旋連連道謝,帶著笑容離開。
令人滿意的治理服務成果離不開法學會基層服務站點建設。2023年12月30日,海門區人大常委會被確定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系點,海門區緊抓機遇,在立法聯系點設立法學咨詢專家服務站。2024年3月,法學咨詢專家履職基地在區社會治理服務中心揭牌,常設法學服務窗口,聘請律師每日接待,推行法學專家“周五有約”,29名法學法律專家積極參與人民調解、法律咨詢、法律援助、法治培訓等法律服務。2024年接待法律咨詢1346人次,幫助申請法律援助183人次,代寫起訴書25人次。
海門區各鎮(街道)法學會工作站已全面建成,并積極推行“一鎮一品”,素有“華夏繡品第一鎮”美譽的三星鎮突出三融(雙網融合、力量融入、平安融創)共治;常樂鎮依托“張謇青少年研學中心”巧用張謇法治理念打造狀元故里。此外,海門區將鎮(街道)級法學會工作站服務職能向村(社區)延伸,海門街道解放西路社區推行的“1234”工作法受到社會各界點贊。
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辦好民生實事
海門區三星鎮家紡產業發達,市場繁榮,擁有完整的家紡產業鏈,涵蓋研發、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產品遠銷全球。家紡產業的繁榮吸引了大量外來人口和外國客商,頻繁密集的經營往來中,也有各種矛盾糾紛。三星鎮不斷整合資源、融合信息、聚合力量,打破地域限制,將矛盾糾紛化于萌芽、止于未發,有力促進社會和諧。該鎮將“智慧法治”積極應用到基層治理中,率先引入“共享律所”智能法務機,采用“律師+機器人”模式,提供24小時在線法律咨詢、案件委托、智慧普法,為群眾提供專業便捷的法律服務。“我們做家紡的,經常會產生知識產權方面的矛盾糾紛。如今在智能法務機上,我們可以找到專業律師咨詢并解決問題。”當地一家家紡企業負責人陳女士說。
三星鎮的繁榮是海門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一個縮影,該區突出“高端、權威”特性,聚焦“四個重大”,壓實窗口“坐診”,深入一線“巡診”,努力打造海門社會治理新“楓”景。
海門區在江蘇省率先推行法學咨詢專家掛鉤鎮(街道)制度,每月至少一次“下基層、聽意見、解難題”,通過開展專題調研、提供法律咨詢、加強成果轉化等方式推進工作。2024年,海門區法學會共受理基層法律咨詢147次、開展法治宣講52次、討論重點案件69次、參與執法檢查28次。此外,海門區有效推動“接待+化解”銜接機制落實落地,形成常務副會長召集、有關部門參與、法學專家集中優勢“會診”,推動有關積案化解的固定工作流程,以實際行動落實信訪工作法治化。2024年共會商會辦重大信訪糾紛35起,順利化解重大信訪糾紛12起;選派區法學咨詢專家擔任掛鉤聯系人,聚焦法治薄弱村(社區)整治,集中研判、“一村一策”、跟蹤推動,指導社會綜合治理、修訂完善村規民約、推動民主管理,高質量辦好省委政法委“民生實事”。
強化理論研究,夯實法“智”力量
海門區法學會致力于繁榮法學研究,不斷提升專業水平。據了解,2024年先后參與4部法律草案以及8部省市條例的立法征詢工作,相關專家三次受邀參與現場立法征詢,共提出35條立法建議。2024年,海門區法學會獲評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海門基層立法聯系點“2024年度立法征詢先進單位”。
海門誕生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一個響當當的人物——張謇,這位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一生主張“實業救國”,是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創辦和參與創辦10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據海門區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區法學會常務副會長祝衛兵介紹,為深入挖掘張謇對社會治理模式的思考,海門區法學會聯合張謇研究會等研究機構,對張謇法治理念開展系統研究,已經形成《營商環境優化視閾下張謇商事法治思想研究》等一批優秀理論成果,受到省內外專家學者的肯定。
“我們堅持圍繞中心大局,服務法治實踐,積極向基層延伸,貼近廣大群眾,以高水平法治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海門區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區法學會會長姜勇說,2025年,海門區將以強烈的緊迫感、責任感,不斷推出惠民便民措施,以強大的法治力量保障群眾權益,以新成效回應新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