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0 來源:黑龍江省法學會 責任編輯:lh
近年來,大慶市法學會在省法學會有力指導下,主動融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城市建設工作大局,圍繞市委爭創全國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部署要求,發揮獨特優勢,助力提質增效,較好地展現了法學會在服務保障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新擔當新作為。
一、堅持共研共學,在凝聚共識中繪就理想信念“同心圓”
發揮法學會組織優勢、人才優勢,通過共學、共研、共建等方式,形成思想引領的強大合力。
(一)共學習近平法治思想。深入闡釋習近平法治思想理論實踐創新成果。連續三年開展學習研究習近平法治思想征文活動,舉辦專題研討會,65篇論文獲獎,8位專家在會上交流。結合“雙百”報告會開展習近平法治思想專題宣講。邀請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中心主任、法學院院長黃文藝教授作專題講座,雙百走進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聯合市綜治中心共建大慶網格學院,通過“網格學院”小程序播放習近平法治思想系列課程,組織全市7500余名基層網格員和廣大市民群眾線上參加學習。
(二)共研市域社會治理良策。組建專家智庫,遴選省內、市內128名知名專家學者組建大慶市域社會治理專家智庫,凝聚高層次智力資源,為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城市建設把脈問診、出謀劃策。強化課題研究,聯合大慶市社科聯設立“市域社會治理專項課題”,省內85個專家團隊申報立項,46個項目中標,65項研究成果在國家級、省級市級出版物上發表,編輯出版《大慶法學(市域社會治理專刊)》,《黑龍江政法》和《黑龍江省法學會要報》專題播發理論研究成果。強化學術交流,大慶、惠州法學會專家學者聚焦兩地市域社會治理領域重點難點開展專題研究,針對市域社會治理基本規律、實踐創新、保障機制等開展系統研究,為提高市域社會治理水平出謀劃策,15項研究成果轉化為保障和改善兩地民生的根本舉措。強化咨詢論證,組織法學會專家參與《大慶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件》《大慶市雷電災害防御條件》等4部法規的起草論證工作,以專家力量助力法治建設。
(三)共建市域社會治理基地。建設高校研究基地,與轄區5所高校簽訂協議,共建市域社會治理、醫療糾紛、知識產權等研究基地。建設政法部門實踐基地,與56個政法單位共同開展訴調對接、涉法涉訴、法治文化等研究項目,16個專題項目研究成果進入市委決策。著力建設法律服務基地,依托社區綜治中心、信訪調解中心和司法所組建了86個法律服務站,組織法學法律工作者參與矛盾調解和法律咨詢工作。著力建設教育培訓基地,聯合市綜治中心和大慶警校舉辦全市網格員師資隊伍系列培訓班,不斷提升全市社區網格員工作能力水平。建設法治文化陣地,參與建設法治文化廣場和法治文化長廊33處,黎明湖風帆廣場建設成為全省首個民法典主題廣場。
二、堅持共商共助,在法治實踐中彈好聯動共治“協奏曲”
近年來,大慶市法學會相繼成立20個專業研究會,推進部門聯袂、力量聯合、工作聯動,打造研究和實踐為一體、黨政與社會共同聯動的“社會治理綜合戰隊”。
一是創新平臺參與市域社會治理。2014年市法學會依托高新區法院成立了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秉持“讓朝陽燦爛升起”理念,協同政法單位、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法學法律專家和公益人士等,一體化推進青少年犯罪案件審前調查、法律援助、權益保障、幫扶救助和犯罪預防等工作,下設11個專業委員會。連續舉辦三屆預防青少年犯罪學術研討活動,76名理事在征文活動中獲獎。累計幫扶援助在押未成年人犯167名,經幫扶教育人員重新犯罪率為“零”。投入30萬元建設“青少年犯罪非監禁刑判后網絡幫教平臺”,引導非羈押未成年人犯運用手機APP在線學習有益知識、掌握實用技能和開展心理疏導,幫助未成年人犯走向新生。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工作經驗被省法學會在全省推廣。
二是創新方式推動社會心理服務。創建法律心理學研究會,統籌全市法律、心理學專業人才資源,聯合組建大慶市領航、遠航、啟航社會心理服務人才庫,遴選370余名心理學專業人才加入人才庫,實現全市社會心理服務人才資源統籌管理。在大慶市看守所設立“市法學會法律心理服務基地”,針對在押人員開展心理疏導800余次,大慶市政府將其納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并將社會心理服務對象擴展到社區矯正人員、信訪重點人員和廣大市民群眾。法律心理學研究會聯合“大慶日報”和“掌尚大慶”平臺設立心理援助熱線,144名理事線上開展心理疏導1700余次。聯合大慶市廣播電視臺打造“心靈驛站”節目,研究會專家結合疫情防控、婚姻家庭、情感障礙等常見心理問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經制作播出160余期,為廣大市民群眾送去心理陽光,助力全社會打造陽光心態。
三是創新舉措提升法律服務實效。聚焦石油石化企業知識產權問題,知識產權法學研究會整合專家力量,召開專利權分析會3次,為各類專利訴訟提供法律建議27條,為石油石化產業知識產權的創造運用、保護管理提供智力支持。聚焦矛盾糾紛化解,人民調解研究會拓展服務領域,首席法律咨詢專家積極參與信訪矛盾糾紛化解工作,成功化解國家信訪局督辦的“富強村拆遷改造項目”等8件信訪積案,化解矛盾糾紛545件,調解成功率達94.3%以上,形成了人民調解“大慶模式”。聚焦農業農村,農村法治研究會專家參與“排查解紛護春耕、包聯走訪惠民生”專項行動,排查化解矛盾糾紛545件,其中一起涉及120余戶300多人、種植面積近8千畝上億元的水稻種植信訪糾紛息訴罷訪,大慶電視臺“今晚60分”節目進行了追蹤報道。
三、堅持共建共享,在服務大局服務群眾中唱響良法善治“最強音”
聚焦群眾所急、實踐所需、法學會所能的領域,積極承擔市域社會治理職責,精心設計活動載體,助推市域社會治理取得實效。
(一)厚植為民情懷,主動參與疫情防控工作。全市法學會系統干部職工和廣大會員化身“逆行者”,服務在疫情防控一線。他們化身志愿者,為社區居民群眾提供保供服務,與各方力量共同筑牢防疫屏障;他們化身宣傳員,向市民群眾宣講疫情防控最新政策,爭取群眾最大理解支持;他們化身研究員,針對疫情應對中暴露出來的短板和不足開展研究,為提升公共衛生法治保障、防范公共衛生風險等提供理論支持;他們化身調解員,發揮法治保障職能作用,多措并舉解決涉疫法律問題……他們用堅韌和執著在疫情防線上守護著人民群眾的健康與平安,用無悔奉獻詮釋著法學會的責任與擔當。
(二)彰顯法治溫度,護航中小企業發展。廣泛征集中小企業法治需求,收集企業經營、融資貸款、合同債務、勞動糾紛等法律需求16項,以企業需求為重點,編制《中小微企業法治宣傳清單》,為企業提供“菜單式”“訂單式”普法服務,幫助中小企業員工樹立法治意識、提升法治水平。組織法學會專家學者、律師、公證員等組建法律服務隊,開展“送法進企業”“護航民企·法治與你同行”“‘典’亮企業”等活動,深入民營企業開展普法講座21場次,發放法律讀本1200余冊,梳理惠企政策178條,推動惠企政策“精準推送”“應兌盡兌”。參與建設企業訴求“碼上響應”平臺,累計回復企業法律訴求18個,有效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營商環境。
(三)匯聚法治合力,打造法治宣傳新陣地。發揮法學會的專業優勢,合力推進法律宣傳工作。定期舉辦大慶法治講壇,每季度組織一次“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先后邀請阮齊林、顧永忠、楊震等法學名家,圍繞習近平法治思想、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黨的二十大精神解讀、黨內法規和法律法規作專題講座,累計開展講座15場次,受眾12000余人次,為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提供了高水準的“學術盛宴”,“雙百”報告會已經成為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的“必選課”。廣泛開展法治文化“基層行”活動,青年普法志愿者走進社區、鄉村、學校、軍營、企業開展普法活動1200余場,結合反有組織犯罪法、反恐怖主義法、未成年人保護法等與群眾息息相關的法律進行宣講,有效提升市民群眾法律素養。市法學會開通微信視頻號,結合“12.4國家憲法日”和“憲法宣傳周”累計開展線上直播普法37場,形成了法治宣傳整體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