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29 來源: 責任編輯:fml
寧波市鎮海區法學會立足基層實際,緊緊圍繞中心大局,抓住大力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搭建平臺、暢通渠道、完善機制,主動對接政府、法院、商會、高等院校,組織動員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積極參與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廣泛開展法治宣傳和法律咨詢服務活動,主動化解矛盾、調處糾紛,全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取得了明顯成效。三年來,累計組織參與調解糾紛216件,促成和解205件,化解成功率達95%;參與39件交督辦案件化解,達成和解34件,化解成功率達87%,受到基層黨委政府的肯定和群眾好評。
一、找準“切入點”,突出三項重點工作。
如何在推進基層法治建設的廣闊領域里找準法學會職能定位是實現大有作為的關鍵所在。鎮海區法學會針對轄區內中小企業集聚、矛盾糾紛易發多發、法院立案數陡增等現實情況,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厘清工作思路,找準目標方位,將參與基層矛盾糾紛化解作為法學會發揮職能作用的切入點,著力抓好小微企業法律服務、訴前調解、信訪案件調處三項重點工作,補足基層矛盾糾紛化解“短板”。
一是重點幫服小微企業。眾多小微企業因管理方式粗放、誠信體系不健全、市場秩序不規范等問題,導致矛盾糾紛多發高發。為此,鎮海區法學會主動與區司法局、寧波大學法學院及工商聯下屬基層組織駱駝商會溝通合作,整合調解資源,完善調解體系,構建了涵蓋轄區1000多家小微企業、中小電商和高新技術企業的調解工作網,將法律服務延伸到基層一線,重點化解涉及勞資、合同、融資貸款、不正當競爭等方面的矛盾糾紛,做到就地調處、及時解決。
二是主動參與訴前調解。鎮海區法學會抓住法院建立完善“大立案、大服務、大調解”機制的有利契機,積極響應,主動對接,承擔了輕微傷害案件、鄰里糾紛、小額訴訟的訴前調解和輔導分流任務,較好發揮“減壓閥”作用,既幫助法院解決了案多人少的矛盾,又有效節約了司法資源。
三是調處涉訴信訪案件。參與省市督辦的重點涉法涉訴信訪案件化解。特別是去年G20杭州峰會期間,對上級交辦的8件涉法類重點信訪案件,由區法學會牽頭“量身定制”化解方案,按照“定專人、定措施、定進度”要求開展調處工作,最終實現3件順利化解、3件息訪罷訪、2件落實穩控,得到上級領導的充分肯定。
二、抓住“關鍵點”,構建三大工作平臺
為確保重點工作的順利實施,鎮海區法學會主動謀劃、大膽創新,探索建立三大工作平臺,促進調解資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法律服務質量。
一是設立新經濟體調解平臺。與區司法局合作,成立寧波市首家“電子商務糾紛調解工作室”,落實專門辦公場所,聘用1名退休法官擔任專職調解員,累計成功調處涉電子商貿糾紛32起。與駱駝商會聯合成立“駱駝商會調委會”,由街道辦事處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公開招聘兩名經驗豐富的調解員“坐堂問診”;對涉及金額20萬元以上或人數10人以上的重大疑難糾紛,則采用“專職調解員+法學專家”會診模式,由區法學會選派法學法律專家參與聯合調處,至今已累計為200余名員工解決了欠薪問題,追討經濟補償金180多萬,有效維護了職工合法權益。
二是搭建專家工作室平臺。鎮海區法學會在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和區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分別掛牌設立調解工作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調解工作室由調解專家庫成員輪流接訪;訴訟服務中心民事案件調解工作室安排3名專職調解員、1名律師與2名司法輔助人員組成“調解團”開展調解工作。同時,建立“轉診轉室”制度,做好“兩室”工作銜接,以爭取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具體而言,首先將在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已辦理立案登記的當事人統一導入調解工作室,由調解員詳細闡釋調解簡便快捷的優勢,引導當事人走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對當事人自愿選擇適用調解的簡易案件,7日內就地調解;案情復雜的疑難問題,可根據當事人意愿,指引當事人擇期到矛盾糾紛多元化解中心調解工作室進行專家會診,幫助當事人確定解決問題的方式和路徑。據統計,僅2017年上半年,“兩室”接待群眾法律咨詢230人次,辦理訴前引調62件,有效化解了一批疑難案件。
三是開辟法律服務實訓平臺。針對轄區內寧波市大學科技園區中小高新技術企業眾多、法律服務需求大的情況,區法學會積極協調寧波大學法學院與寧波市大學科技園區管委會,共建大學生法治實踐基地。在園區設立實體化運作的法律咨詢服務中心,由寧波大學法學院師生組成的青年普法志愿者值班,接聽來電咨詢、接待來訪群眾,解答法律問題,為園區企業提供法律服務。同時,在老師指導下,組織學生深入企業開展矛盾糾紛調處和調查取證、法律文書制作等法治實踐活動,使學生們在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提高。區法學會給予一定的活動經費支持。自該中心掛牌以來,累計受理、調解涉企糾紛47件,深受園區企業的歡迎。
三、把握“發力點”,完善三項配套機制
要確保法學會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順利推進和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工作機制。鎮海區法學會準確把握“發力點”,著力完善相關配套機制,為法學會參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增添了“助推劑”。
一是強化人才培養機制。建立政法人才專家庫和糾紛調解專家庫,吸納了49名法學法律專家和61名調解業務能手入庫,根據每位專家的業務特長,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制定出臺專家庫工作細則,定期組織專題培訓和業務交流,為開展工作提供了人才保障。
二是建立務實研究轉化機制。圍繞如何深化矛盾糾紛多元化解理論與實踐的研究,鎮海區法學會先后設立了《新時期基層人民調解的特點與對策研究》、《涉法涉訴信訪問題化解與法治化問題研究》等5個重點課題,組織開展務實研究,認真總結基層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工作的成功經驗,深入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加強和改進工作的意見建議,并運用研究成果指導實踐,形成調解理論與調解實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全面梳理和系統總結對小微企業調解的成功案例,組織撰寫《涉企案例選編》,用于指導幫助企業防范化解矛盾糾紛。
三是完善規范運行機制。建立調解情況通報、調解申請預約、調解工作例會等工作制度,保障調解工作正常規范運行。落實與區維穩辦、區信訪局等單位的信息互通和數據對接,及時了解掌握全區矛盾糾紛的新動向、新特點,將法學會參與化解矛盾糾紛的工作進展情況通報事權單位,便于加強橫向協作,形成整體工作合力。為方便企業、員工咨詢法律問題,推行電話預約、上門受理、駐點人員登記等方式開展調解。堅持工作例會制度,由法學會牽頭每季度召集各相關部門開一次法律實務研討會,通報全區矛盾化解動態和調解工作室工作開展情況,研究分析存在問題,協調部署下步工作,檢查督促調解任務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