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03-22 來源: 責任編輯:fml
近年來,大慶市法學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在中國法學會和省法學會的領導下,以提升法學會的引領力、凝聚力、創造力、協調力和執行力為核心,緊緊圍繞服務大局、服務群眾、服務法學法律工作者,致力于思維創新、組織創新、工作創新,團結帶領法學法律工作者共建大團隊,共享大平臺,在法治實踐中展現大作為。連續3年在省法學會工作會議上介紹經驗,參與建設的信訪法律服務中心、預防青少年犯罪幫教體系等工作多次在全國會議和省委政法工作會議上介紹經驗,先后5次被評為大慶市普法宣傳、法治建設和社科先進單位。2017年6月,王樂泉會長在大慶市調研時對大慶市法學會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
一、格局站位突出“合”,打造專業大團隊
突破法學會人員少、機構小的思維定勢,堅持“法學會是我家,共同建設靠大家”的理念,緊緊依靠團結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建載體、搞動員、聚人才,以法學會的“小支點”撬動法學法律“大團隊”建設。一是凝聚人才重整合。充分發揮法學會政治、組織、學術和人才優勢,從政法系統、行政執法部門和企業法務人員共發展團體會員168個、個人會員2760人。培養選樹法學研究學術帶頭人、實踐專家78名,選拔350名法學法律專家,組建了法律核心專家智庫,主動承接黨委政府法律顧問和決策咨詢論證工作,當好服務發展的“法治大腦”。堅持助力成長給舞臺,建立課題研究、交流研討、評價溝通等機制,開展演講賽、辯論賽、研討會等活動,定期舉行“會員沙龍”,促進會員之間相互融合,努力建設法學法律工作者之家。二是集聚力量促融合。堅持“因事建會”和“因群建會”,堅持法律實務部門領辦,既建研究會又同步建設法治基地,既研究理論又同步推進法治實踐;堅持部門融合、共同參與,形成多部門橫向聯動的研究會平臺。2014以來,相繼成立了刑事法學、民商事法學、預防青少年犯罪、衛生和醫患糾紛、犯罪與心理疏導、人民調解、勞動糾紛、農村社會法治等16個專業研究會,形成全市法學研究和法治實踐專業集群。組建了大慶市法學會青年聯合會,重點做好35周歲以下法學法律工作者的聯系和組織工作,打造聯系青年、服務青年的先鋒隊。三是匯聚資源強聯合。按照“哪里有群眾、哪里就要有自己的組織,怎么有利于做好工作、就怎么建組織”的要求,打造橫向連通、縱向貫通的組織網絡。著力建設縣區組織基地,市委政法委將法學會建設納入政法綜治考核責任狀內容,全市9個縣區全部建立了法學會。著力建設高校研究基地,與轄區5所高校簽定協議,共建社會治理、法治建設、醫療糾紛、企業管理等研究基地,借力外腦推進理論與實踐融合。著力建設政法部門實踐基地,與56個政法部門共同開展訴調對接、涉法涉訴、治安防控、法治文化等研究項目,16個專題項目研究成果進入市委決策。
二、創業創新體現“干”,建設實踐大平臺
工作中,突出政治引領、理論研究、法治實踐三個重點,堅持創新突破,發揮橋梁紐帶作用,搭建平臺載體,助力法治實踐。一是政治引領上同心同向。把強化政治引領作為首要任務,團結引領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自覺向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看齊。著力讓引領力量“聚”起來,明確兩級政法委書記、法學會會長是思想政治引領第一責任人,建立政法、綜治、維穩、法治建設和法學會“五位一體”的統籌推動體系,把思想政治引領寓于日常工作,形成“大法學”、“大法治”的思想引領合力。著力讓主題教育“亮”起來,連續舉辦三屆大慶市法律職業共同體論壇,把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融入互動交流之中,利用微信平臺開辦會員微課課堂65期,傳播黨的最新理論,推進共鳴共振。著力讓宣傳方式“活”起來,建立學術交流載體,編輯出版《大慶法學》雜志36期;開通法學會公眾號,建立21個會員微信群,80%的會員實現進群入隊,把黨的最新精神第一時間、最短距離傳達到位,讓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思想這塊田,長好莊稼不長草”。二是法學研究上聚智聚力。強化課題研究,建立法治問題研究年度課題計劃,定期舉辦論文評選和論壇沙龍,連續5年開展法學研究年度主題征文評選活動,共收集950余篇,有36篇論文在區域法治論壇上獲獎,先后3次獲全省法學會論文評選工作優秀組織單位。強化學術研討,先后舉辦全國、全省和市內各類研討活動18次,承辦了全國民法前沿問題研討會,中國法學會黨組書記陳冀平同志親自蒞臨研討會指導。強化咨詢論證,組織法學法律專家參與《大慶市物業管理條例》等法規的起草論證工作,以專家力量助力法治建設。三是法治實踐上擔當擔責。圍繞特殊群體,在法律服務中創新引入心理咨詢服務,在大慶市看守所設立“市法學會法律咨詢服務基地”,對羈押人員進行心理疏導,開展心理咨詢548次。2017年大慶市政府將其納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范疇,并將法律心理服務對象擴展到社區矯正人員和信訪重點人員。圍繞執法一線,針對信訪中違法犯罪行為證據收集難、依法打擊難的問題,組織法學專家研究明確了九類信訪中涉嫌違法犯罪的行為界定和證據收集要點,形成了違法訪處置工作意見。圍繞突出矛盾,組織法學法律專家積極參與治安、醫患、勞資、房地產等各類專業調解組織,與市司法局聯合建立的醫患糾紛調解新機制,兩年來共調解結案171件,化解大量社會矛盾。
三、服務大局注重“實”,推進法治大作為
堅持以服務大局、服務群眾、服務法學法律工作者為切入點,精準履行職能,創新服務方式,提升服務水平。一是打好社會治理實戰。充分發揮法學會組織優勢和人才優勢,以專業研究會為平臺,打造融研究和實踐為一體、黨政與社會共同聯動的“社會治理綜合戰隊”,探索推進“專業研究會參與社會治理”模式。2014年以來,市法學會依托大慶市高新區法院成立了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秉持“讓每顆朝陽都冉冉升起”的理念,協同政法單位、政府部門、社會團體、法學法律專家和公益人士等,一體化推進審前調查、法律援助、判后答疑、權益保障、幫扶救助和犯罪預防等工作,并建立了“五對一”定向幫教社會化預防機制,累計幫扶援助在押未成年犯97名,跟蹤幫扶救助社區服刑人員48名,經幫扶教育人員重新犯罪率為“零”,工作經驗被省法學會在全省推廣。二是辦好法治宣傳實事。發揮法學會的大平臺、大團隊優勢,合力推進法律宣傳工作。定期舉辦大慶法治講壇,每季度組織一次 “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暨政法干部學習講座,先后邀請張建偉、阮齊林、顧永忠、楊震等法學名家,圍繞總書記法治思想、依法治國、司法改革、民法總則等做專題講座,累計開展講座11次受眾8000人次,為廣大法學法律工作者提供了一流的“學術盛宴”,“雙百”報告會已經成為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的“必選課”。開展“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層行”活動,深入鄉鎮、社區開展法治宣講1200余場次;與企業聯合開展“百名法學法律工作者聯百企”活動,提高企業防范風險能力;與高校聯合成立“大學生普法協會”,開展了“校園貸是餡餅or陷阱”系列宣傳活動,形成了宣傳合力。三是提升服務群眾實效。依托社區綜治中心、信訪調解中心、基層法庭派出所和司法所組建了86個“法律診所”,組織法學法律工作者參與矛盾調解和法律咨詢工作。參與組建了大慶市信訪法律服務中心,組織106名律師和法學法律專家參與日常工作,以第三方的身份參與化解信訪矛盾和代理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累計提供咨詢686件2552人次,化解疑難信訪案件286件,工作經驗得到中央政法委的肯定,并在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予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