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高清.com_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日韩美女一级毛片_a级精品九九九大片免费看

郵件系統:
用戶名: 密碼: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位置: 首頁 》代表大會 》中國法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
韓杼濱同志在中國法學會五屆二次理事會議上的講話

時間:2010-03-17   來源:  責任編輯:admin

  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

  繁榮法學研究,全面推進法制建設

  ——在中國法學會五屆二次理事會議上的講話

  韓杼濱

  (2006年1月11日)

?

各位理事,同志們:

  新年伊始,中國法學會召開五屆二次理事會議,這是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次重要會議。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組織和動員法學界、法律界把思想統一到五中全會精神上來,把力量凝聚到全會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提出的各項任務上來,為實現“十一五”規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而努力奮斗。

  在這次會議上,常務副會長劉飏同志將代表常務理事會向大會作工作報告,回顧和總結中國法學會五屆理事會兩年多來的工作,并提出今年和今后一個時期工作的初步設想和安排。下面,我結合貫徹落實五中全會和《建議》精神,主要講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深入貫徹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努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是我們黨在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具有重大意義的歷史性會議。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了我國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方針、奮斗目標、主要任務和重大舉措,充分體現了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充分體現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思想和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既有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也有和諧穩定的要求。《建議》是凝聚全黨、全國人民智慧和寶貴經驗的科學謀略和宏偉藍圖,是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的發展起點上闊步前進的行動綱領,也是指導廣大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行動指南。

  《建議》提出了“貫徹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全面推進法制建設,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要求。這是在深入分析和科學判斷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新形勢基礎上提出來的。改革開放27年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但是,目前我國的法律、法規尚不完備,還有一些急需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法律、法規需要制定出來,立法的任務還很繁重;在司法和執法體系建設上工作量也很大,如何真正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存在的問題還不少;廣大人民群眾的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尤其是立法、司法、行政執法隊伍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法治觀念和依法辦事能力,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特別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落實科學發展觀,對法制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須充分發揮法治在促進、實現、保障社會和諧、科學發展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需要與之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全面推進法制建設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迫切需要創新的法學理論來回答和指導。廣大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要把全面貫徹好五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圍繞《建議》對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提出的新任務,積極投身到繁榮法學研究、推進依法治國的偉大實踐中去,努力建設體現時代精神、立足理論前沿、密切聯系國情、有力指導法治實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努力建設以憲法為統帥,以部門法為基礎,以門類齊全、結構嚴謹、內容和諧、形式統一為主要特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需要遵循和把握的原則:一是必須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的根本;二是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體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和符合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的出發點和歸宿;三是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不斷總結新的實踐經驗,不斷作出新的理論概括,不斷回答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對法制建設提出的新的課題和新的要求;四是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必須以總結我們自己的經驗為主,同時注意吸取歷史的和外國的有益經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學理論和法律體系,工程浩繁,內容龐雜,任務艱巨,需要法學界、法律界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

  第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法學研究和法學會工作,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

  立足科學發展,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五中全會和《建議》最鮮明的特點。科學發展觀,是鄧小平理論有關發展的思想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有關發展的論述在新的形勢下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上的新飛躍,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實踐證明,科學發展觀是指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法學是一門社會科學,法學研究是哲學社會科學戰線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法律實踐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用科學發展觀統領法學研究和法學會的全部工作,是堅持黨對法學研究事業和法學會工作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路線、堅持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障。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全面準確地把握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基本要求。要充分認識科學發展觀與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聯系和有機統一,進一步加深對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精神實質和歷史地位的認識,真正用科學發展觀武裝頭腦,努力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要認識科學發展觀是在認真總結我國長期發展經驗教訓、深刻分析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準確把握世界發展趨勢的基礎上提出來的。突出強調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這就要求我們始終堅持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發展要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應由人民共享。要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不斷增強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把科學發展觀作為繁榮法學研究和法學會工作的根本指針。法學界、法律界要深刻領會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法治,就是要在社會經濟發展中,實現和保障正義與利益、公平與效率、自由與秩序、人權與自律、生存與發展等之間的平衡,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要求。科學發展觀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進一步豐富了法律的價值和功能,拓展了法學研究領域,對法學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法律實踐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要在實際工作中善于運用科學發展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把握我國法治建設的內在規律,充分借鑒人類法治文明的有益成果,立足發展大局,聯系發展大勢,使我們的全部工作與時代同步,與社會共進。

  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科學發展觀是新形勢下推進法學研究和法學會工作的強大思想武器。要深入研究科學發展觀對法學研究提出的新要求,緊密結合法學研究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拓寬思路,創新方法,逐步建立和完善組織推動法學研究的新機制、體制和制度,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貫穿于法學研究的全部過程,貫穿于組織推動法學研究的各個方面,落實到研究課題和研究方向的選擇和確定、學術研討的組織、研究成果的評價等各個環節,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

  第三,圍繞大局突出重點聯系實際加強法學研究,為全面推進法制建設提供有力的法學理論支持

  “十一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任務十分繁重。法學界、法律界要圍繞“十一五”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法制建設的任務等新要求和新課題,突出重點,拓展領域,精心選題,集中力量,團結協作,聯合攻關,力爭在不太長的時間里,拿出一批有質量、有份量的研究成果來。

  根據五中全會的精神,當前我們的法學研究特別要注意抓住一些重大問題,例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律制度的研究,著力從積極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等方面提出法律對策;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研究,著力為有關市場主體、市場交易、市場監管、宏觀調控、可持續發展等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提供理論支持;加快建設法治政府的法律制度的研究,著力加強轉變政府職能和依法行政、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進程;推進司法體制改革、促進司法公正的法律制度的研究,著力提出如何形成權責明確、相互配合、監督有力、高效運行的司法體制的建議;加強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研究,提高法治觀念和法律意識;解決國際貿易爭端法律制度的研究,著力從法律上提出經濟全球化進程不斷加快和日趨嚴峻的國際貿易爭端的應對措施;加大對知識產權保護法律制度的研究,著力營造有利于自主創新的法治環境;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法律制度的研究,著力解決發展循環經濟、保護生態環境等方面遇到的法律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是大局所需。我們要緊緊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加強法學研究,這也是我們能不能進一步把法學研究繁榮起來,能不能把法學會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的一個重大挑戰。

  圍繞工作大局組織開展法學研究,必須密切聯系實際。法學理論只有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繁榮發展,才能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發揮重大作用。必須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能用本本框實踐,而是用實踐發展本本。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要深入實踐、參與實踐,深入了解社會,深刻認識國情,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在實踐中增長才干,發展法學。善于在實踐中學習和提高,善于從實踐中提煉研究課題,善于把實踐中創造的新鮮經驗升華為理論成果,努力回答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亟待解決、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努力取得有重大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的研究成果,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法學理論支持和科學的決策依據。

  第四,弘揚創新精神,建立健全推動法學研究繁榮發展的新機制

  《建議》提出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也是繁榮法學研究的強大動力和不竭源泉。只有在不斷創新中,理論才能不斷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只有在不斷創新中,新思想才能不斷涌現;只有在不斷創新中,新領域才能不斷拓展;只有在不斷創新中,凝聚力才能不斷增強。全面推進法制建設,繁榮法學研究,必須解放思想,與時俱進,以改革促發展,以創新促繁榮,把創新精神體現在法學研究和法學會的工作中,針對法學研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組織推動法學研究過程中的薄弱環節,以新的觀念和思維建立健全繁榮法學研究的新機制。今年,我們要把建立健全以下幾個新機制作為重點,努力實現新突破、取得新進展。

  建立健全法學研究組織建設的新機制。研究會是開展法學研究的主力。要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要求,按照門類齊全、結構合理的原則,把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研究會建立健全起來,使法學研究的各領域都有自身的研究會;要按照充滿活力、形式多樣的目標,把各個研究會的活動更好地開展起來,使研究會成為本學科、本部門、本領域組織開展法學研究的基礎和核心;要適應形勢和任務的要求,把各研究會的資源有機地組織起來,形成最大的整體合力,開展跨學科、跨部門、跨領域的綜合研究。

  建立健全研究成果轉化的新機制。法學研究是否真正繁榮,不應只看發表了多少論文,出版了多少專著,召開了多少研討會等,更重要的是看在解決實際問題、幫助領導決策、推動學科發展等過程中的有效轉化。必須采取積極有效、靈活多樣的方式,把法學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轉化到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的實踐中,發揮在改進立法、加強執法、完善司法、推進普法以及法學、法律教學、科研等各個環節中的作用,把法學界、法律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要建議及時反映到領導機關和有關部門去,使更多的研究成果進入領導層和決策圈。

  建立健全合作研究的新機制。要主動加強同中央領導部門的聯系,加強同立法機關和政法各部門的聯系,加強同經濟部門和企業界、科技界的聯系,建立健全合作機制,廣泛開展聯合研究、合作研究、委托研究等。我們要積極努力,把與立法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聯合與合作機制盡快建立起來,暢通渠道,使更多的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有機會參與到立法、司法實踐中來,積極參與立法的規劃、起草、咨詢、論證工作等。

  建立健全區域聯合研究的新機制。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在區域經濟的發展上體現出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我國形成了很多相互聯系的經濟發展區域,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東北老工業基地、中西部地區等。我們要適應這種特點,加強區域之間的聯系和交流,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法學理論支持。要在總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調動和發揮各地方法學會的積極性,鼓勵和推動地方法學會開展區域性法治研討活動,通過舉辦區域法治論壇等形式,圍繞區域發展中帶有全局性、共性的重要法治問題開展聯合研討。

  各位理事,同志們:胡錦濤同志最近指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我們在新世紀新階段要奮力實現的目標。實現了這個目標,我們的國家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將更加幸福安康,中華民族將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我們正處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充滿了機遇和挑戰,孕育著無限的生機和希望。讓我們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法學會的橋梁紐帶和參謀助手作用,團結和帶領廣大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努力進取,扎實工作,全面推進法制建設,大力繁榮法學研究,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智慧和力量!

  新春佳節即將到來,借此機會向同志們,并通過你們向廣大法學工作者、法律工作者拜個早年,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體健康,闔家幸福,工作順利,取得更大的成績!

全文
搜索

關注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關注
微博

關注官方微博

網絡
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