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2-02 來源: 責任編輯:admin
重視人才培養(yǎng) 加強法制宣傳
分組討論還未開始,代表們就被記者“盯”上了。
11月29日12時15分,正是飯點,落了單的陜西省法學會副會長雷寶生被記者包圍,他在小組討論的發(fā)言引起了記者的興趣。
“陳冀平書記做的報告中透露出對法學人才的關懷,各地方法學會真切感受到必須要把培養(yǎng)優(yōu)秀青年法學人才放在工作的重要位置。”人群中的雷寶生感慨。
采訪期間,民主與法制社記者注意到,陜西兩位代表所關注的“法學人才培養(yǎng)”和“法制宣傳”,也是其他代表提及頻率很高的熱詞。
新領域的拓展
14點30分,分組討論正式開始。
“我們已經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浙江省法學會副會長陸劍鋒談及陳冀平所作報告的感受時,引用了丁關根同志的一句話。
“在建設法治中國的進程中,學術界該做什么,用6個字概括:完善、探索、傳播。”
陸劍鋒同樣強調法學人才培養(yǎng)和傳播法制價值觀(法制宣傳)的重要性。與他的“6個字”不同,南開大學法學院院長左海聰關注“兩個字”——研究。“孟建柱同志講話說要‘拓展法律新領域的研究’,這是我們搞法律研究工作人員重要的方向。”左海聰教授認為,人法學會在法學人才培養(yǎng)上要引導“加強對國際法和涉外法的研究”。
左教授的研究領域是國際法,他直言:“沒有什么國際法的大課題,中國法學會的支持恐怕還是不夠的。”
西北政法大學副校長王瀚教授對此也表示認同:我國與日本相比,在海洋法研究領域有相當差距。
王瀚說,法學會應該強調智庫建設,使法學研究起到國家智庫的作用,為黨和國家出謀劃策。今后的法學會應當更注重中國和國外的法律國際合作。
接“地氣”就有“底氣”
清華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會長王振民、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會長河山等代表,在另一個會議駐地,也在分享著有關“法制宣傳”“法學人才培養(yǎng)”的看法。
王振民發(fā)言伊始便舉了個例子——
“因‘文革’時期批斗老師,陳小魯(陳毅之子)帶著他的同學回母校向老師道歉。陳小魯先生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改革開放以前,我國沒有對全民進行法制教育,比較多的是革命教育,給大家太多的革命思想……由此,陳大聲疾呼,要對全黨全人民特別是領導干部進行法制教育。”
王振民表示,“中央的宣傳部門就應該宣傳法律。”
“法制宣傳要抓住活生生的現實問題讓大家明白,來進行宣傳,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讓大家弄清實際問題。”河山說。
隨后河山解釋,消法為什么能被公眾所熟知,就是因為通過“王海事件”的宣傳,這就是法制宣傳的力量。
在談及我國法律人才培養(yǎng)時,王振民坦言,“中國法律人才的數量不算多。”最關鍵的還是質量問題。王振民甚至發(fā)出了“質量堪憂”的呼聲,他說,學校對學生法制理想教育、法律職業(yè)倫理教育很薄弱,而一味強調法律精英教育,法律技能教育。把法律當賺錢的工具,不講職業(yè)道德,背離了法學教育的核心價值。
相較王振民的擔憂,西北政法大學校長賈宇教授對此很有發(fā)言權。10月30日,一個法律人才互聘“雙千計劃”現場會剛在他們學校舉行。
“要接地氣才能有底氣。”賈宇介紹,2008年,西北政法大學派出法學教師,在法律實務部門掛職或兼職,讓教師充分接觸中國司法地氣,“著力提升專任教師的法律實務能力”,學校還從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等政法實務部門,聘請經驗豐富的人士,擔任客座教授或兼職教授,共同組成高水平法學教學團隊。
中國法學會的品牌
十大青年法學家的評選和優(yōu)秀法學成果的評選,是中國法學會的兩大品牌。“今年重點就是把一批有成就的中青年法學家推到法制前沿,讓更多的人了解他們。讓他們的學術觀點、學術思想,更為廣泛地傳播出去。”中國法學會辦公室主任劉劍強調。
“港澳青年法律交流周”是中國法學會在法制宣傳中的又一品牌。這個活動,中國法學會已經搞了五屆,一般是一年請港澳的學生來,一年組織內地的學生去。交流活動效果非常好。
“這種高層次高素質的法律學子交流,對了解一國兩制的法律制度、了解在大的政治背景下三地的不同,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的。”劉劍說,年輕人更多地去感受、去交流,除了增進友誼之外,還開闊了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