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8-12-19 來源:《中國法律年鑒》社(中國法學會網絡中心) 責任編輯:yyx
《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2018)》撰稿人會議12月17日在中國法學會召開
《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2018)》撰稿人會議12月17日在中國法學會召開。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蘇軍出席會議并講話。中國法學會巡視員諸葛平平,《中國法律年鑒》社(中國法學會網絡中心)編輯部主任李園芳出席。司法部法治調研局副處長江澎濤,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干部孫卓,最高人民檢察院理論研究所科研管理部副主任陳磊,公安部法制局辦公室副主任陳思敏,國家知識產權局條法司干部張熙,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研究員曲相霏,北京林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楊朝霞,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博士王起超,北京林業大學法學院林禹秋等9位來自實務部門和科研院校的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并發言。會議由《中國法律年鑒》社(中國法學會網絡中心)主編伍曉梅主持。
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張蘇軍出席會議并講話
張蘇軍副會長指出,組織撰寫并發表《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以下稱《年度報告》)是經中央批準的一項重要工作,并得到了學會黨組的高度重視。從2009年至今,中國法學會已經連續組織撰寫并發表了十部《年度報告》,贏得了國內外的高度評價和廣泛關注,成為向國內外宣傳中國法治建設最新成就和進展的重要陣地,成為展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形象和影響力的重要窗口。《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2017)》全文共約4萬3千字,包括前言、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立法工作和法律監督、依法行政、審判檢察公安和司法行政工作、司法體制改革工作、人權的法治保障、知識產權保護、生態文明法治建設、法治宣傳、法學教育和法學研究、國際交流與國際合作、結束語和附錄等12部分。報告系統、全面地反映了2017年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實踐和取得的成就,內容豐富,數據翔實,對于向國內外介紹我國法治建設的新進展,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形象,具有重要意義和積極影響。
張蘇軍副會長在會議中強調,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程中極為不平凡的一年。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和監察法,完成了新時代憲法第一次修改的神圣使命,這也是1982年憲法頒布以來5次修改中力度最大的一次;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委員會及其領導成員的產生和監察法的通過,標志著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已經形成。8月24日,黨中央成立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并召開第一次會議,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新的重大部署,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新征程。9月22日,首屆國家統一法律職業資格考試順利進行,我國法律職業共同體的建設又向前邁進了一步。12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改革開放40年中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白皮書)》,反映了黨和國家對中國人權事業的高度重視以及40年來我國人權事業的發展進步。這一件件里程碑式的法治大事,在《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2018)》中均應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會議中,張蘇軍副會長對《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2018)》的撰寫工作進一步提出要求。他指出,改革開放40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法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巨大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關系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戰略全局出發,從前所未有的高度謀劃法治,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踐行法治,開辟出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的新境界。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大幕已經拉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正向更高水平邁進。新時代新情況新要求,一是要與時俱進,根據全面依法治國理論和實踐的新進展,適當調整報告的結構框架;二是要整體把握2018年度法治重點要點工作,撰寫時突出重點、詳略得當;三是要牢牢抓住互聯網時代機遇,充分利用網絡新媒體,創新報告的宣傳方式方法,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升報告在國內外的影響力。
與會專家學者結合各部門實際情況和研究領域,分別闡述了2018年所在領域法治建設的最新進展和突出特點,重點研討了如何將因國家機構調整所帶來的職能和法治工作變化情況、改革開放40年來國家的法治建設成就反映在報告中等方面的問題,為《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2018)》的撰寫工作提供了重要抓手和切入點。
張蘇軍副會長仔細聽取了與會專家學者的發言。他指出,大家的發言都很好,不僅充分反映了各自所在領域法治建設的特點、成就,還提出了很多有針對性的意見建議。會后,編輯部要及時把這些好的點子整理出來,并具體落實到明年的撰寫工作中。相信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中國法治建設年度報告》一定會越來越好,實現新的更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