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日本高清.com_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_日韩美女一级毛片_a级精品九九九大片免费看

郵件系統:
用戶名: 密碼: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位置: 首頁 》直屬研究會 》綜合報道
第十屆東亞法哲學大會暨中國法理學研究會2016年年會在京舉行

時間:2016-11-08   來源:中國法理學研究會  責任編輯:xzw

  2016年11月5日-6日,第十屆東亞法哲學大會暨中國法理學研究會2016年年會在北京京儀大酒店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全球化背景下的國家治理與制度建構”,由中國法學會法理學研究會、國家“2011計劃”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東亞法哲學會和中國政法大學共同舉辦。來自中國大陸、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韓國、奧地利、英國等國家和地區的20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次會議。

  本次會議的開幕式由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李林主持。開幕式上,中央政法委副秘書長、中國法理學研究會會長徐顯明,中國政法大學校長黃進,東亞法哲學會理事長、日本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特聘教授今井弘道,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聯席主席、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保生,中國法學會副會長、吉林大學資深教授張文顯等先后致辭。徐顯明教授首先代表中國法理學研究會對大家表示歡迎,并對主辦方、承辦方和外方支持者表示感謝。隨后,他以G20國峰會上“創新、開放、包容”的中國方案為切入,指出法哲學家應該在價值選擇上關注世界問題,中國法哲學家更應該有遠大的目標意識。在道路選擇上,中國應該是自下而上與自上而下相結合,使得我們既有國際眼光,又有制度自信。黃進教授首先以11月5日的世界海嘯日為起點,從時間角度指出今天可能給中國法學界帶來重要意義。隨后他追溯了中國政法大學悠久的歷史,并以“三個華麗轉身”作為其突出特色,指出在法大的發展進步中,法理學同樣經歷了學科團隊不斷增強、學術問題不斷清晰、學術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也形成了優秀的學術梯隊。今井弘道教授回顧了東亞法哲學大會的歷程以及東亞及日本法哲學的發展。張保生教授代表司法文明協同創新中心歡迎與會者的到來,希望本次大會為司法文明創新貢獻智慧力量。最后發言的張文顯教授代表中國法學會并以東亞法哲學大會初始發起人之一的名義向本次大會的召開表示祝賀。他將中國法理學研究置于世界法哲學背景下,充分肯定了本次會議主題的深刻、開放和現實性。接著以法律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國家治理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期待與國內外同行的進一步交流,并預祝大會圓滿成功。

  開幕式結束后,大會隨即進入第一單元的主題報告階段。本單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著名法學家李步云教授主持,四位著名學者圍繞大會主題“東亞法律文明、進步與法治”做了精彩的主題報告。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李德順發言的題目為“論法治與民主不可分——法治中國的幾個基本理念之辯”,指出應回到思想的起點和觀念的本質,重新認識民主與法治之間的內在聯系。東亞法哲學會理事長、日本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特聘教授今井弘道發言的題目為“市場的法哲學與帕舒卡尼斯的《法一般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呼吁為應對東亞地區因發展不均衡而出現的緊張局勢,應結合市場主義和平等主義,建立一種新的“公正市場的法哲學”。香港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弘毅發言的題目為“司法違憲審查:從歷史、比較及理論中反思”,探討了不同樣式、結構和類型的司法違憲審查,尤其是因司法違憲審查和憲法解釋的活躍運作而衍生的獨特性問題。韓國仁和大學教授鄭泰旭發言的題目為“法治主義的兩種模式:自由模式對正義模式”,在比較了兩種不同的法治模式之后,強調應重新考慮將自由模式的法治主義納入正義模式的自由主義這一更大的框架之中。

  本次會議共設十二個不同的主題研討單元,除上述第一單元的主題報告外,在為期兩天的會議中,與會學者分別圍繞“東亞法治及其模式”、“國家治理的地方與域外經驗”、“中國法律的歷史轉型”、“中國傳統與法律文化”、“司法哲學與司法文明”、“法律邏輯與法律方法”、“人權理念及其制度安排”、“自然法哲學及其挑戰”、“宗教、倫理與法治”、“全球化與東亞法制的變遷”等進行深入討論。在正式的大會主題研討單元之外,本次會議還專門設置了五個不同研討主題的特別工作坊,分別聚焦“變革中的當代東亞與法學”、“德沃金的法哲學與法治”、“追求東亞法治模式”、“法律方法與法治”、“基層治理視角中的法律監督”等議題并展開討論。

  5號下午,六個不同的主題單元同時展開研討。由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朱景文與日本金澤大學教授足立英彥主持的第二單元圍繞“東亞法治及其模式”主題展開討論。維也納大學亞洲研究系教授石安娜首先作了“法律之治/依法而治的一般故事”的報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王夏昊關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概念的重構”問題;來自東北財經大學法學院的王子正教授和王毅華博士向與會者報告了“新加坡法治模式及其啟示”;第六篇論文是揚州大學法學院的張清教授和程冰潔同學提交的“東亞法治發展利益導向機制研究”;第七篇報告來自湖北警官學院的馬忠泉副教授,主題為“論法治的雙層結構”;最后一位報告人是重慶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賈煥銀,聚焦“中國法治問題的三重展開”。西南政法大學的張永和教授和華東政法大學的馬長山教授分別對幾位報告人的論文做了細致精當的評議。本單元主題宏大、論證嚴謹,對東亞法治模式進行了很好的探索,極具啟發性。

  以“國家治理的地方和域外經驗”為主題的第三單元由上海師范大學光啟學者劉作翔教授和日本札幌學院大學名譽教授鈴木敬夫共同主持。第一篇報告來自北京大學法學院張騏教授的“自由、價值理性法治及其司法實現”;隨后,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龔廷泰和常州市政法委法治處處長常文華共同做了題為“政社互動:中國社會治理的新模式”報告;第三篇報告來自西南政法大學的周祖成教授和池通博士,關注“國家法治建設的縣域經驗”;有關“藏區等全國基層社會治理與鄉村法治建設的理性思考”來自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的南杰·隆英強教授;湖南大學法學院的趙旭教授及陳宜和唐沐藝兩位博士共同作了“充分認識互聯網對國家治理的優化作用”的報告;第八篇報告關注“西南民族地區宗教事務治理法治化”,報告人是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周世中和廣西師范大學漓江學院講師鐘林林;同樣基于田野調查的另一篇報告來自貴州民族大學周相卿的“黔東南雷公山地區苗族習慣法處罰規范研究”;最后一篇報告是對“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區域法治發展類型學分析”。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高其才和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王夏昊對上述報告做了評議,現場討論氣氛熱烈。

  下午一點半,由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孫笑俠和臺灣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江玉林主持的“中國法律的歷史轉型”第四單元討論開始。首先,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高其才做了“習慣法的當代傳承與弘揚”的報告;北京理工大學副教授劉毅關注的主題是“家國傳統與治理轉型”;第三位發言人是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周安平,報告題目是“法治化進程的艱難與曲折:83“嚴打”運動再認識”;第四個報告是來自河北大學政法學院副教授陸洲的“論我國立法過程中的商談規則”;湘潭大學法學院的張義清教授的發言主題為“配套立法:授權條款支配下的“次級”立法”;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博士后韓業斌的發言聚焦“法治一體化建設與法治悖論的消解”;西南財經大學法學院龍慶蘭副教授則以比較法的視角做了題為“公司還是宗祠:比較法背后的故事”的報告;安徽大學法學院講師伍德志以“中國司法信任危機中的文化“宿命”與不信任的制度化”為主題做了報告;最后,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忠林和西南政法大學教授周祖成對幾位報告人的報告做了精彩評議。

  山東大學法學院教授齊延平和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汪習根主持了“中國傳統與中國文化”的第五單元主題研討。第一位報告人為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中秋,報告主題是“從禮法到政法──傳統與現代中國法的結構與哲學及改造提升”;中山大學教授黃建武關注的是“忠恕之道與現代法律制度——儒家傳統的現代意義探微”;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李擁軍和博士生雷蕾的報告題目是“‘報’文化視角下的賄賂型犯罪的認定”;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謝紅星報告的主題是“法家“刻薄寡恩”篤論——從“刻薄寡恩”看法家的治理理論”;第五個報告人是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董青梅做了題為“中醫哲學對現代法律的可能啟示”的報告;來自濟南大學的講師錢繼磊發言以“試論易經與先秦法家思想的淵源關系”為主題;第七位報告人是來自南開大學法學院講師賈卓威,報告主題是“論表達自由權在西方的源頭及其歷史經驗——兼議東亞國家表達自由權保護的可能源流”;第八位報告人林永亮來自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關注的主題是“東亞主權觀念:生成方式·秩序意涵·重構路徑”;來自上海社科院的孫巖博士的發言以“從習慣重述到法律規范——民國同業公會法歷史變遷”為主題;本單元最后一篇報告由河北政法學院劉國利副教授和唐山市人民檢察院李鵬飛共同完成,題目為“東西比較視野下的法律與人情”。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蔣傳光和西北大學法學院教授柯嵐對上述報告進行細致精當的評議。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鄭永流和中山大學教授黃建武主持了以“司法哲學與司法文明”為主題的第六單元主題研討。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齊海濱和李釗博士做了題為“公共治理的時間經驗——一個試探性的導論”的報告;第二位報告人是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郭春鎮,報告題目為“當法律責任理論遭遇認知神經科學”;浙江工業大學教授石東坡的報告以“論法治話語的本體性質與空間條件”為主題;山東大學副教授鄭智航做了題為“權威體制與地方法治實驗”的報告;青島科技大學教授趙玉增關注的論題為“中國大陸法官“找法”的路徑分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教授泮偉江以“司法裁判:經驗與混淆”為主題做了發言;中南財經政法大學資琳副教授聚焦“契約法的正義原則初探”;本單元最后一則報告來自湖南科技大學胡正常教授和宋智敏副教授,報告主題是“完善我國農村糾紛多元化解決機制的思考”。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徐亞文和重慶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忠林針對上述主題發言分別進行了評議。

  以“法律邏輯與法學方法”為主題的第七單元單元討論緊隨其后,該單元的主持人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志明和蘇州大學教授胡玉鴻。世新大學教授張嘉尹做了題為“解釋與建構的區分:新原意主義作為憲法解釋理論的強項與弱點 ”的報告;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后馮威做了題目為“中國的法學方法問題:回顧與展望”的主題發言;第三篇報告以“分析法學傳統中的權力與授權規范”為主題,報告人為天津商業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馬馳;對“假冒偽劣”的關注引發了兩個關聯報告,來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張繼成教授以“哲學視域下的假冒偽劣”為報告主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李光恩博士亦做了以“假冒偽劣何以違法、如何規則”的主題發言;重慶大學法學院陳忠林教授的報告聚焦“如何讓法學成為科學——法學方法的變革與法學理論的重構”;黑龍江大學講師王艷慧以“關系契約理論的法解釋學意義”為主題進行發言;長春理工大學法學院唐萌副教授和何佳璐同學的發言討論了“法律推理在中國法治化進程中的運用”問題。主題報告結束后,中國政法大學教授陳景輝一一對上述報告進行了評議,指出規范化的討論應當明確問題的層次,指出問題的困難究竟何在,并對陳忠林教授否認法理學的主張提出了商榷。西北政法大學教授嚴存生則從哲學反思的角度對發言者的概念基礎進行了評議,十分具有啟發性。

  6日上午,大會的主題單元討論繼續進行。第八單元以“人權理念及其制度安排”為議題,由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劉星、吉林大學教授杜宴林主持。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教授胡玉鴻做了題為“法律主體論綱”的報告;吉林大學教授許玉鎮的報告主題是“基層社會治理法治化的中國經驗與反思:以長春市南關區公眾評價區級政府績效制度為例”;本單元第三位發言人是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博士生劉顯剛,報告主題聚焦“依法治國的胎動時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講師張國旺以“人民的自我治理——盧梭論政府形式、法權結構與生活圖景”為主題;來自河南大學的賈永健副教授發言主題是“探索東亞法治秩序的正義特質——從儒家的“義務對等”型法正義切入”;“法治中國進程中的憲法愛國主義”的報告則由揚州大學法學院教授張清和揚州市委的張曉晶共同完成;從康德視角看待法治是由華東師范大學晨暉學者吳彥所做,其題目是“康德論法治狀態——兼及Sharon Byrd和Joachim Hruschka的解讀之檢討”;廣東財經大學教授房文翠報告的題目是“論法律原則的適用方式——以阿列克西原則理論為框架的“孝子弒母案”為例”。廈門大學教授宋方青和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教授焦寶乾圍繞上述主題報告做了精彩的評議。

  第九單元的研討以“自然法哲學及其挑戰”為主題,由東亞法哲學會秘書長鈴木賢和河海大學法學院院長楊春福主持。第一位發言人是日本金澤大學教授足立英彥,題目為“有關非實證主義的法律概念”;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的田夫以“菲尼斯自然法理論中的中心情形與附帶情形”為主題進行報告;第三個主題報告為“儒家思想對世界人權理論的世俗化”,報告人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法學院講師化國宇;來自華南理工大學的陳征楠副教授關注“法的道德正當性的邏輯模型”;本單元第五個報告是關于“試論中國法制近代化與現代轉型”,報告人劉藝工教授來自大連理工大學人文學部法律系;西南政法大學楊天江教授的報告以“何謂法?何種自然?——評托馬斯·阿奎那的《論法律》”為主題;來自常州大學的夏紀森教授以“一個重要的觀念:自生自發秩序”為題做了發言。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曹義孫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梁迎修對上述主題報告進行了針對性評議。

  第十個主題單元聚焦“宗教、倫理與法治”,由華東政法大學教授馬長山主持。第一個報告主題是“東亞宗教、倫理與法治的文化際會:藝術展覽場景下的現代性思考”,報告人是上海開放大學教授蘆琦;河北經貿大學講師王巖云的發言以“法律職業精神建設論綱”為主題;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張清、副教授郝瑞麗和副教授劉艷則共同做了題為“從刑事判決書看中西法律文化”的報告;南京農業大學兩位副教授張敏、嚴火其的報告主題是“美反虐待動物思想的早期實踐——《自由之體》法典反虐待動物條款研究”;本單元第五位發言人是山東大學講師張帆,報告主題是“法律父愛主義的兩個謬誤”;蘇州大副教授張薇薇研究法律詩學,發言聚焦于“略論詩歌精神和法律精神的呼應與對話”;西南政法大學講師朱林方報告的題目為“論中國法上的‘家’及其創造性轉化——以民事法為中心”。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柯華慶、山東政法學院教授孫培福對上述主題報告進行了針對性評議。

  第十一單元的討論主題是“全球化與東亞法制的變遷”。本單元的研討由西南政法大學校長付子堂教授和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龔廷泰教授主持。第一位報告人是中國人民大學朱景文教授,報告主題是“法治的普適性和特殊性——中國的理論與經驗”;第二位發言人是臺灣政治大學法學院許耀明副教授,發言主題“法律全球化之系統性反思:治理主體與治理關系之重構”;第三位報告人江玉林教授同樣來自臺灣政治大學法學院,其報告聚焦“賴和文學與殖民法律批判”;第四位報告人是來自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張德淼教授,題目是“世界正義工程法治指數的反思與中國啟示”;第五位報告人是來自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的蔣立山教授,報告主題是“兩次跨越:法治中國的路線圖問題研究”;第六位報告人是國際基督教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渡貫諒,他的報告關注于一個微觀的問題:“無人機的內在合法性:從憲法角度審視無人駕駛交通工具的法律地位”;第七位報告人是英國謝菲爾德法學亞洲研究博士候選人鈴木美男,題目是“反對全球化浪潮的制度憲法”;第八位報告人是昆明理工大學副教授李麗輝,報告主題是“日本法律近代化的精神動因”;最后一位報告人是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新宇,報告主題是“晚晴修律的外國人視角——岡田朝太郎與赫善心的比較研究”。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研究院副院長張中秋教授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的馮玉軍教授對上述主題報告進行了精到的評議。

  本次會議的第十二單元,也是大會的總結與閉幕式于2016年11月6日10:30-12:30在京怡大酒店多功能廳舉行。本單元由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沈國明教授和世新大學法學院院長張嘉尹教授主持。第一位總結報告人是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葛洪義教授,他首先對于這次大會的多層次討論安排(大會主題報告、分單元討論、特別工作坊)表示贊賞,特別是工作坊形式的引進,與世界學術會議接軌,對年輕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隨后,他對李德順、今井弘道、陳弘毅、鄭泰旭四位教授的主題報告進行了具體中肯的點評,并分享了他本人對東亞法治問題的研究體會和思考。第二位總結報告人是東亞法哲學協會秘書長、日本明治大學教授、日本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鈴木賢。鈴木教授使用嫻熟的漢語進行發言,他指出這次會議的討論非常緊湊、細致,要進行全面的總結是較為困難的,因此他更樂意提出通過這次會議可能引出的一個東亞法哲學討論中的重要問題,即法治、憲政等理念在東亞的普遍化問題,并對這一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第三位總結報告人是韓國仁和大學法學院教授鄭泰旭。他首先對本次大會涉及到的有關中國、韓國、日本、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諸多多樣化的議題進行了總結,這些問題包含了有關法治的一般理論與具體問題、國家治理問題、法律文化問題、思想史問題、少數民族習慣法問題等,并對本次大會第一單元的主題報告進行了具體細致的點評。第四位總結報告人是臺灣政治大學法學院的江玉林教授,他首先對這次會議會務組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他指出,這次東亞法哲學會議與中國法理學年會結合在一起,因此議題非常廣泛,討論十分豐富,但基本是在法律全球化這個背景下進行的。其次,江教授就法治在東亞的普遍化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法律的統治是與批判的問題、抵抗的問題聯系在一起的,法治是與良心問題、自由精神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從臺灣社會所接受的近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以及國民黨40多年的白色恐怖統治這一背景出發,對這一論點進行了簡要的闡述。最后,世新大學法學院張嘉尹教授對上述四位教授的發言進行了總結。在他看來,法理學是對法律一般問題的研究。在一般法理念方面,本次大會的議題涵蓋了自然法、自然倫理、人權等問題,在司法方法層面,涉及到法學方法、法律邏輯、司法哲學、司法文明等問題,在制度層面也涉及了國家治理、違憲審查制度等具體問題。這些問題的討論,對于在法律全球化背景下深入理解東亞法文明大有裨益。隨后,“孫國華法學理論優秀青年學術成果獎”頒獎典禮在隆重而熱烈的氣氛中舉行。

  最后進行的是本次會議的閉幕式。閉幕式由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朱景文主持。第一位致辭人是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時建中教授,他首先代表中國政法大學黃進校長對于這次會議的籌辦團隊以及諸多嘉賓的與會表達感謝,之后他從一位部門法學者的角度,對于法學理論研究與部門法研究之間“道”與“術”的關系進行了精辟的點評,并對法律全球化與網絡化時代的新興法律問題進行了簡要論述。第二位致辭人是東亞法哲學協會理事長、日本北海道法學名譽教授今井弘道,他對本次會議的成功舉辦表示祝賀,對會議的承辦團隊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謝。今井教授指出,在法律全球化的今天,法治事業和法學研究面臨許多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眾志成城,共同為東亞的法治事業不懈努力。第三位致辭人是第十一屆東亞法哲學大會的承辦方代表、香港大學法學院教授陳弘毅。他指出,東亞包括中國內地、日本、韓國、臺灣地區、港澳地區等,對于法治的建設,我們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中國內地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日本、韓國是資本主義法治,港澳地區目前實行一國兩制,但我們面臨著同樣的法律全球化的挑戰以及一些共同的問題,這些問題涵蓋了方方面面,在這次會議的議題中就得到了體現。陳教授指出,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我們東亞法學同仁要在民主、法治的一些基本理念共識的基礎上,為法治建設繼續努力。最后,他對于香港大學能夠再次承辦東亞法哲學大會表示榮幸。第四位致辭人是中國法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學部委員李林教授,他代表中國法理學會對這次會議的舉辦、承辦方東亞法哲學協會、中國政法大學、2011司法協同創新中心,對以舒國瀅教授為執行主席的會議籌辦委員會以及會議工作人員的經濟、高效的工作,對下一屆中國法理學年會的承辦者廈門大學法學院,下一屆東亞法哲學大會的承辦者香港大學,逐一進行感謝。隨后,李會長對這次會議成功舉辦的經驗要素進行了總結,并與國家治理的一些共同要素進行了類比,并就中國法治建設的理論問題簡要談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追求法治建設的總體目標上,我們是基本一致的,雖然在一些具體問題、實現路徑上有所不同,但我們堅持求同存異,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共同開創出東亞法治建設更好的局面。隨后,下一屆中國法理學年會的承辦者廈門大學法學院院長宋方青教授對廈門大學以及廈門大學法學院進行了簡要的介紹,期待諸多專家明年到廈門大學參會。最后,朱景文教授宣布第十屆東亞法哲學大會暨中國法理學研究會2016年年會勝利閉幕。

?

全文
搜索

關注
微信

關注官方微信

關注
微博

關注官方微博

網絡
信箱